2009年6月21日星期日

做个小试验

摘自:http://www.sw61.com/Education/HTML/Education_1741.html
筷子的神力
思考:把一根筷子插入装着米的杯子中,然后将筷子上提,筷子会把米和杯子提起吗?
材料:塑料杯一个、米一杯、竹筷子一根
操作:
1、将米倒满塑料杯。
2、用手将杯子里的米按一按。
3、用手按住米,从手指缝间插入筷子。
4、用手轻轻提起筷子,杯子和米一起被提起来了。
讲解:
由于杯内米粒之间的挤压,使杯内的空气被挤出来,杯子外面的压力大于杯内的压力,使筷子和米粒之间紧紧地结合在一起,所以筷子就能将成米的杯子提起来。

瓶子赛跑
思考:装有沙子和装有水的两个同等重量的瓶子从一个高度滚下来,谁先到达终点?
材料:同等大小、重量相等的瓶子两个、沙子、水、长方形木板一块、两本厚书
操作:
1、用长方形木板和两本书达成一个斜坡
2、将水倒入另一个瓶子中,将沙子倒入瓶子中
3、把两只瓶子放在木板上,在同一起始高度让两只瓶子同时向下滚动
4、装水的瓶子比装沙子的瓶子提前到达终点
讲解:
沙子对瓶子内壁的摩擦比水对瓶子内壁的摩擦要大得多,而且沙子之间还会有摩擦,因此它的下滑速度比装水的瓶子要慢。
创造:将瓶子里的物质换一换,再让它们比比赛吧!

带电的报纸
思考:不用胶水、胶布等粘合的东西,报纸就能贴在墙上掉不下来。你知道这是为什么吗?
材料:1支铅笔;1张报纸。
步骤:
1. 展开报纸,把报纸平铺在墙上。
2. 用铅笔的侧面迅速地在报纸上摩擦几下后,报纸就像粘在墙上一样掉不下来了。
3. 掀起报纸的一角,然后松手,被掀起的角会被墙壁吸回去。
4. 把报纸慢慢地从墙上揭下来,注意倾听静电的声音。
说明:
1. 摩擦铅笔,使报纸带电。
2. 带电的报纸被吸到了墙。
3. 当屋子里的空气干燥(尤其是在冬天),如果你把报纸从墙上揭下来,就会听到静电的劈啪声。
创造:请试一试,还有什么物品能不用粘和剂,而用静电粘在墙上
胡椒粉与盐巴的分离
思考:不小心将厨房的佐料:胡椒粉与盐巴混在了一起,用什么方法将他们分离开呢?
材料:胡椒粉、盐巴、塑料汤勺、小盘子
操作:
1、将盐巴与胡椒粉相混在一起。
2、用筷子搅拌均匀。
3、塑料汤勺在衣服上摩擦后放在盐巴与胡椒粉的上方。
4、胡椒粉先粘附在汤勺上。
5、将塑料汤勺稍微向下移动一下。
6、盐巴后粘附在汤勺上。
讲解:
胡椒粉比盐巴早被静电吸附的原因,是因为它的重量比盐巴轻。
创造:
你能用这种方法将其他混合的原料分离吗?

带电的气球
思考:两个气球什么情况下会相互吸引, 什么情况下会相互排斥?
材料:打好气的气球2个、线绳1根、硬纸板1张
操作:
1 将两个气球分别充气并在口上打结。
2 用线将两个气球连接起来。
3 用气球在头发(或者羊毛衫)上摩擦。
4 提起线绳的中间部位,两个气球立刻分开了。
5 将硬纸板放在两个气球之间,气球上的电使它们被吸引到纸板上。
讲解:
1 一个气球上的电排斥另一个气球上的电。
2 两个气球上的电使它们被吸引到纸板上。
创造:你能用其它小实验说明气球带电吗?

可爱的浮水印
思考:宣纸上漂亮的图案不是画出来的,是怎样制作出来的?
材料:脸盆1个、宣纸1—2张、筷子1支、棉花棒1根、墨汁1瓶、水(约半盆)
操作:
1、在脸盆里倒入半盆水,用蘸了墨汁的筷子轻轻碰触水面,即可看到墨汁在水面上扩展成一个圆形。
2、拿棉花棒在头皮上摩擦二、三下。
3、然后轻碰墨汁圆形图案的圆心处,看看有什么现象。
4、把书法用纸轻轻覆盖在水面上,然后缓缓拿起,纸上印出什么图案呢?
讲解:
1、棉花棒碰触时,墨汁会被扩展成一个不规则的圆圈图形。
2、棉花棒在头皮上摩擦所涂上的少量油,就会影响水分子互相拉引的力量。
3、水印会呈现不规则的同心圆图形。
创造:
试试其他的方法,改变水面上墨汁的图形。
分合的水流
思考:多股的水流用手一抹,竟变成一股水流这是为什么呢?
材料:铁罐盒一个、锥子、水
操作:
1、在空的铁罐盒底部用一根钉子在上面钻5个小孔(小孔间隔只在5毫米左右)。
2、将罐内盛满水,水是分成5股从5个小孔中流出的。
3、用大拇指和食指将这些水流捻合在一起。
4、手拿开后,5股水就会合成一股。
5、如果你用手再擦一下罐上的小孔,水就又会重新变成5股。
讲解:
水的表面张力使水流进行分、合。

漂浮的针
思考:针为什么会浮在水面上?
材料:一碗水、针、*子、液体清洁剂
操作:
1、在杯子里倒一杯清水
2、用一个*子,小心地把一根针放到水的表面
2、慢慢地移出*子,针将会浮在水面上
3、向水里滴一滴清洁剂,针就沉下去了
讲解:
1、是水的表面张力支撑住了针,使之不会沉下。表面张力是水分子形成的内聚性的连接。这种内聚性的连接是由于某一部分的分子被吸引到一起,分子间相互挤压,形成一层薄膜。这层薄膜被称做表面张力,它可以托住原本应该沉下的物体。
2、清洁剂降低了表面张力,针就浮不住了。
说明:针有危险,请家长帮助操作。
神奇的牙签

思考:放在水里的牙签,会随着放在水里的方糖游动,还是随着放在水里的肥皂游动?
材料:牙签、一盆清水、肥皂、方糖
操鳎?nbsp;
1. 把牙签小心地放在水面上。
2. 把方糖放入水盆中离牙签较远的地方。牙签会向方糖方向移动。
3. 换一盆水,把牙签小心地放在水面上,现在把肥皂放入水盆中离牙签较近的地方。牙签会远离肥皂。
讲解:
当你把方糖放入水盆的中心时,方糖会吸收一些水分,所以会有很小的水流往方糖的方向流,而牙签也跟着水流移动。但是,当你把肥皂投入水盆中时,水盆边的表面张力比较强,所以会把牙签向外拉。
创造:请你试一试,如果将糖和肥皂换成其它物质,牙签会向哪个方向游去

有孔纸片托水

思考:有孔的纸为什么能拖住水?
材料:瓶子一个、大头针一个、纸片一张,有色水一满杯
操作:
1、在空瓶内盛满有色水。
2、用大头针在白纸上扎许多孔。
3、把有孔纸片盖住瓶口。
4、用手压着纸片,将瓶倒转,使瓶口朝下。
5、将手轻轻移开,纸片纹丝不动地盖住瓶口,而且水也未从孔中流出来。
讲解:
薄纸片能托起瓶中的水,是因为大气压强作用于纸片上,产生了向上的托力。小孔不会漏出水来,是因为水有表面张力,水在纸的表面形成水的薄膜,使水不会漏出来。这如同布做的雨伞,布虽然有很多小孔,仍然不会漏雨一样。

手绢的秘密

思考:在水龙头下把手帕撑开摊平,打开水龙头,水是不是透过手帕而流下去呢?
材料:玻璃杯1个、手帕1条、橡皮筋1条
流程:
1、 把手帕盖住杯口,用橡皮筋绑紧。
2、 让水冲在手帕上。
3、 水流进杯子里约七、八分满后关闭水龙头。
4、 杯口朝下,把杯子迅速倒转过来。
说明:
1、 从杯子上面冲水时,水会透过手帕流入杯内。
2、 杯子倒转过来时,由于大气压力的关系,水不会流出来。
延伸:
如果盖住杯口手帕的布料不同(例如棉布或是毛巾、麻布),水的进出情形会怎样呢?
掉不下去的塑料垫板

思考:盛水的杯子上覆盖垫板,杯口朝下时,垫板会掉下来吗?
材料:玻璃杯两个、水、塑料板一块
操作:
1. 将玻璃杯里装满水。
2. 用垫板盖好杯口。
3. 一只手扶杯子、另一只手按住垫板。
4. 用手扶住,将杯口翻转过来,使杯口朝下。
5. 扶着垫板的手轻轻放开,垫板不会掉下来。
讲解:
垫板覆盖在盛水的杯子口上,因为杯外空气压力比较大,垫板就不会掉下来。
创造:
如果杯子里的水不满、或没有水塑料板会怎样,请你试一试?

蜡烛吹不灭

思考:用力吹燃烧的蜡烛,却怎么也吹不灭。你知道怎样做到这一点吗?
材料:1根蜡烛、火柴、1个小漏斗、1个平盘
操作:
1. 点燃蜡烛,并固定在平盘上。
2. 使漏斗的宽口正对着蜡烛的火焰,从漏斗的小口对着火焰用力吹气。
3. 使漏斗的小口正对着蜡烛的火焰,从漏斗的宽口对着火焰用力吹气。
讲解:
1. 这样吹气时,火苗将斜向漏斗的宽口端,并不容易被吹灭。如果从漏斗的宽口端吹气,蜡烛将很容易被熄灭。
2. 吹出的气体从细口到宽口时,逐渐疏散,气压减弱。这时,漏斗宽口周围的气体由于气压较强,将涌入漏斗的宽口内。因此,蜡烛的火焰也会涌向漏斗的宽口处。
注意:注意蜡烛燃烧时的安全。
蜡烛抽水机

思考:你知道抽水机是怎样将水抽出来的吗?
材料:玻璃杯、蜡烛、比玻璃杯口稍大的硬纸片、塑料管、凡士林少许、火柴、水半杯
操作:
1、先将塑料管折成门框形,一头穿过硬纸片
2、再把两只玻璃杯一左一右放在桌子上
3、将蜡烛点然后固定在左边玻璃杯底部,同时将水注入右边玻璃杯中
4、在放蜡烛的杯子口涂一些凡士林,再用穿有塑料管的硬纸片盖上,并使塑料管的另一头没入右边杯子水中。
5、水从右边流入左边的杯子中
讲解:蜡烛燃烧用去了左边杯中的氧气,瓶中气压降低,右边杯压力使水向左杯流动,直到两杯水面承受的压力相等为止。到那时左杯水面高于右杯水面。
注意:蜡烛点然后固定在左边玻璃杯底部时注意安全,小心烧手

瓶内吹气球

思考:瓶内吹起的气球,为什么松开气球口,气球不会变小?
材料:大口玻璃瓶,吸管两根:红色和绿色、气球一个、气筒
操作:
1、用改锥事先在瓶盖上打两个孔,在孔上插上两根吸管:红色和绿色
2、在红色的吸管上扎上一个气球
3、将瓶盖盖在瓶口上
4、用气筒打红吸管处将气球打大
5、将红色吸管放开气球立刻变小
6、用气筒再打红吸管处将气球打大
7、迅速捏紧红吸管和绿吸管两个管口
8、放开红色吸管口,气球没有变小
讲解:当红色吸管松开时,由于气球的橡皮膜收缩,气球也开始收缩。可是气球体积缩小后,瓶内其他部分的空气体积就扩大了,而绿管是封闭的,结果瓶内空气压力要降低——甚至低于气球内的压力,这时气球不会再继续缩小了。

能抓住气球的杯子

思考:你会用一个小杯子轻轻倒扣在气球球面上,然后把气球吸起来吗?
材料:气球1~2个、塑料杯1~2个、暖水瓶1个、热水少许
流程:
1、 对气球吹气并且绑好
2、 将热水(约70℃)倒入杯中约多半杯
3、 热水在杯中停留20秒后,把水倒出来
4、 立即将杯口紧密地倒扣在气球上
5 、轻轻把杯子连同气球一块提起
说明:
1、杯子直接倒扣在气球上,是无法把气球吸起来的。
2、用热水处理过的杯子,因为杯子内的空气渐渐冷却,压力变小,因此可以把气球吸起来。
延伸:
小朋友,请你想一想还有什么办法可以把气球吸起来?
会吸水的杯子

思考:用玻璃杯罩住燃烧中的蜡烛,烛火熄灭后,杯子内有什么变化呢?
材料:玻璃杯(比蜡烛高)1个、蜡烛1支、平底盘子1个、打火机1个、水若干
操作:
1. 点燃蜡烛,在盘子中央滴几滴蜡油,以便固定蜡烛。
2. 在盘子中注入约1厘米高的水。
3. 用玻璃杯倒扣在蜡烛上
4. 观察蜡烛燃烧情形以及盘子里水位的变化
讲解:
1. 玻璃杯里的空气(氧气)被消耗光后,烛火就熄灭了。
2. 烛火熄灭后,杯子里的水位会渐渐上升。
创造:
你能用排空的容器自动收集其它溶液吗?

会吃鸡蛋的瓶子

思考:为什么,鸡蛋能从比自己小的瓶子口进去?
材料:熟鸡蛋1个、细口瓶1个、纸片若干、火柴1盒
操作:
1、 熟蛋剥去蛋壳。
2、 将纸片撕成长条状。
3、 将纸条点燃后仍到瓶子中。
4、 等火一熄,立刻把鸡蛋扣到瓶口,并立即将手移开。
讲解:
1、 纸片刚烧过时,瓶子是热热的。
2、 鸡蛋扣在瓶口后,瓶子内的温度渐渐降低,瓶内的压力变小,瓶子外的压力大,就会把鸡蛋挤压到瓶子内。
创造:当瓶子中气体的压力大于瓶子外面的压力时,瓶子会发生什么变化?

瓶子瘪了

思考:你能不用手,把塑料瓶子弄瘪吗?
材料:水杯2个、温开水1杯、矿泉水瓶1个
操作:
1. 将温开水到入瓶子,用手摸摸瓶子,是否感觉到热。
2. 把瓶子中的温开水再倒出来,并迅速盖紧瓶子盖。
3. 观察瓶子慢慢的瘪了。
讲解:
1. 加热瓶子里的空气,使它压力降低。
2. 由于瓶子外的空气比瓶子内的空气压力大,所以把瓶子压瘪了。
创造:
如果瓶子里气体的压力比瓶子外空气的压力大,瓶子会变成生么样子?
会跳远的乒乓球

思考:乒乓球放在高脚杯中,你怎样吹气,球才会跳出杯子呢?
材料:高脚杯2个、乒乓球1个
操作:
1 把两个高脚杯并排放置
2 将乒乓球放在第一个杯子中。
3 从不同角度吹气,看看乒乓球有什么状况:对着球的侧面吹气;对着球的上方吹气
讲解:
1、向球的侧面吹气,乒乓球不容易跳到第二个杯子里去(或跳出来)
2、向球的上方吹气,上方压力变小,乒乓球会浮起来,继续吹,就跳入第二个杯子去了
创造:换个新方法也能让乒乓球跳到下一个杯子里

会吹泡泡的瓶子

思考:你知道瓶子是怎样吹泡泡的吗?
材料:饮料瓶1个、冷热水各1杯、彩色水一杯、大盘子1个、橡皮泥1块、吸管若干
操作:
1 将吸管逐一连接,形成长管(连接口用胶带封好)。
2 将吸管放入瓶中,并用橡皮泥密封住瓶口,然后把瓶子放置在盘子中。
3 弯曲吸管,使吸管另一端进入有色水的玻璃杯中。
4 向瓶子壁上浇热水,杯子中的吸管会排放大量气泡。
5 向瓶子壁上浇冷水。
6 玻璃杯中的水会经过吸管流入瓶中。
讲解:
1 因为塑料瓶很薄,于是热可以穿过瓶壁,进入瓶子中的空气里。
2 瓶子中的空气受热后会膨胀。
3 水中的气泡就是空气膨胀时,被挤出瓶子的空气。
4 瓶子中的空气遇冷时收缩。
5 瓶子中的空气收缩时,水便占据了剩余的空间。
创造:瓶子盖太紧时,你知道如何用最好的方法打开它吗?

自己会走路的杯子

思考:杯子没有腿,它是怎样从上面走下来的
材料:杯子一个、蜡烛、火柴、玻璃、两本书、水
操作:
1、用一块玻璃板,放在水里浸一下
2、玻璃一头放在桌子上,另一头用几本书垫起来(高度约5厘米)
3、拿一个玻璃杯,杯口沾些水,倒扣在玻璃板上。
4、用点燃的蜡烛去烧杯子的底部,玻璃杯会自己缓缓地向下走去。
讲解:
当烛火烧杯底时,杯内的空气渐渐变热膨胀,要往外挤,但是,杯口是倒扣着的,又有一层水将杯口封闭,热空气
跑不出来,只能把杯子顶起一点儿,在自身重量的作用下,就自己下滑了。

纸杯旋转灯

思考:蜡烛纸杯灯为什么会转动?
材料:纸杯2个、牙签1支、蜡烛1支、胶带1卷、绳子1根、剪刀1把
操作:
1、取一纸杯,在杯身对称处各剪开一个方形大口,在杯底固定上蜡烛,作为灯的底座。
2、另一个纸杯则在杯身约等距离位置剪出三四个长方形的扇叶,在杯底中央处穿上绳子,并用牙签棒固定,作为灯的上座。
3、将两个纸杯上下对口用胶带贴好固定。
4、点上蜡烛,拉起绳子,看看有什么现象产生。
讲解:
1、蜡烛燃烧的时候,火焰尖端多呈朝上的方向。
2、空气受热会上升,然后沿着上方纸杯的扇叶口流动,因而造成旋转的现象。
创造:
你能让蜡烛纸杯灯向相反的方向转动吗?
注意:
注意蜡烛燃烧时的安全!

飞行的塑料袋

思考:在没有风吹的情况下,塑料袋为什么会在天上飞行?
材料:塑料袋(轻便的)、吹风机1个
操作:
1. 打开塑料袋,倒置。将吹风机伸入塑料袋,并打开热气开关。
2. 几秒钟后,关闭吹风机并拿开。
3. 松开手,塑料袋会飘起来。
讲解:
1. 热气轻,向上升,使塑料袋也向上升。
2. 热能使物体飞起来,因为热气是上升的。当空气受热并且上升时,热气便通过“对流”向上运动。从取暖器散发的热温暖整个房间,也是借助于“对流”。
创造:
你能试着制作一个简易的热气球吗?

空气的质量

思考:你们知道吗,空气也是有质量的。怎样证明空气也有质量呢?
材料:1架天平、2只一样重的气球、打气筒
操作:
1. 把两只气球分别放在天平的两端,天平保持平衡。
2. 拿起另一只气球,给气球打气并将气球口系紧。
3. 将打起气的气球放到天平的一端,没打气的气球放到天平的另一端,观察天平的变化
讲解:
1. 两只气球在打气前,质量相等,因此天平保持平衡。
2. 打气后的气球增加了气球内空气的质量,因此,天平偏向打气后的气球一端。
3. 如果是带有指针刻度的天平,就能测出空气的质量数
创造:你能用其它方法称一下空气的质量吗?

云的形成

思考:你知道天空中的云是怎么形成的吗?
材料:冷水1杯、剪刀或锥子1把、火柴1盒、吸管1支、橡皮泥1块、玻璃瓶(带可旋转盖)
操作:
1 在瓶子盖上戳个洞,在洞中插入吸管,并用橡皮泥将吸管周围密封。
2 在瓶子中倒入一些冷水,摇晃均匀,然后把水倒出来。
3 *近瓶口,点燃一根火柴。
4 吹灭火柴,把冒烟的火柴扔进瓶子中,让烟进入瓶子。
5 迅速拧紧瓶盖,通过吸管向瓶子中用力吹气。
6 停止吹气,用手堵住吸管,使空气留在瓶中。
7 松开吸管,当空气冲出瓶子时,瓶子中就产生了云。
讲解:
1、往瓶子中吹气,增加压力。
2、松开吸管后气压下降,空气变冷了。
3、瓶子中的水蒸气附着在烟中的尘粒上,凝结成极小的水滴,许多的小水滴就形成了云。
创造:你能用其它方法制作云吗?
注意:小心火柴不要烧手
光与彩虹

思考:你用什么办法能制作出与空中彩虹颜色一样的彩虹?
材料:清水1盆、平面镜1个
操作:
把镜子斜插入水盆中,镜面对这阳光,在水盆对面的墙上就能看到美丽的彩虹。
讲解:
将镜子插入水中时,在对面的墙上就能看到美丽的彩虹。它是光的折射作用。
创造:
小朋友,想一想,还有什么办法,可以制造出美丽的彩虹?

纽扣的出现与消失

思考:小朋友,当筷子插一半在水中时,看到的是筷子“折断”的样子,这是什么原因呢?
材料:纽扣1枚、水少许、浅底盘1个、玻璃杯1个
流程:
1、将纽扣放在盘中。
2、杯子杯口朝上,压在纽扣上。
3、往杯内倒入清水。
4、注入水后的杯子看不清纽扣。
5、加些水到盘子中,可以看得见纽扣。
说明:
1、当杯子渐渐注入水时,由于光线折射,纽扣的影像会消失。
2、把水再加入盘子中,改变光的折射角度,纽扣影像会重新出现。
延伸:
光由空气进入水中,或由空气进入玻璃中,就会产生一些折射的现象,那么,就请你想一想,生活中还有哪些光的折射事例呢

认识浮力

思考:当我们躺在水面上像帆船一样漂浮着,我们都知道是水的浮力在支撑我们。但你可知道怎样测量浮力吗?
材料:1个弹簧秤、1把锁、1个装水的玻璃杯
操作:
1. 先把锁挂在弹簧秤下,记录弹簧秤的刻度。
2. 然后将弹簧秤挂的锁放入水中,记录此时弹簧秤的刻度。
3. 比较两次记录下的刻度,思考为什么会不同。
讲解:
1. 锁浸在水中,会受到水对它的向上的支持力,即浮力。
2. 两次记录的差值就是水对小铜锁的浮力。
创造:
用弹簧秤再称别的物体(比如小木块,橡皮头等),观察不同的物体的浮力大小。
冰块融化后会怎样

思考:在一个杯子中放一个冰块,然后倒满水。当冰融化后,杯内的水会溢出来吗?
材料: 1块冰块、2个杯子、水
操作:
1.在托盘上放置一个空杯子,在空杯子中放入一块冰。
2.往杯中倒满水,使冰块的一大部分会高出水面。
3.等待冰块融化。观察融化后,水会不会溢出 杯子。
讲解:
水结冰时体积会增大百分之九,因此质量变轻,自然会浮在水面上。当冰块融化时,它失去的是增加的那百分之九的体积,因此,水不会溢出。
其实冰块在水面以下的那部分,就是整个冰块的水的体积。

自动旋转的奥秘

思考:装满水的纸盒为什么会转动?
材料:空的牛奶纸盒、钉子、60厘米长的绳子、水槽、水
操作:
1、用钉子在空牛奶盒上扎五个孔
2、一个孔在纸盒顶部的中间,另外四个孔在纸盒四个侧面的左下角
3、将一根大约60厘米长的绳子系在顶部的孔上
4、将纸盒放在盘子上,打开纸盒口,快速地将纸盒灌满水
5、用手提起纸盒顶部的绳子,纸盒顺时针旋转
讲解:水流产生大小相等而方向相反的力,纸盒的四个角均受到这个推力。由于这个力作用在每个侧面的左下角,所以纸盒按顺时针方向旋转
创造:
1、如果在每个侧面的中心扎孔,纸盒会怎样旋转
2、如果孔位于每个侧面的右下角的话,纸盒将向哪个方向旋转

小船与船浆

思考:看过划船吗?亲自动手划过船?知道船在水上为什么会向前移动吗?
材料:剪刀1把、纸板1块、橡皮筋1条、脸盆及水1盆
流程:
1. 剪下长约12厘米×8厘米的硬纸板
2. 一端剪成尖形为船头,另一端中央剪下约5厘米的缺口为船尾
3. 剪一块约3厘米×5厘米的纸板坐船浆
4. 用橡皮筋套在船尾处,并将船浆绑好
5. 将纸板桨逆时针转紧橡皮筋,小船向前移动
6. 若把纸板桨顺时针转紧橡皮筋,小船向后移动
说明:
1、橡皮筋扭转的方向不同,船行驶的方向也正好相反。
2、纸船运动的力量,是来自橡皮筋扭转的能量。
延伸:
仔细观察划船的动作,它造成的水流方向和船行方向有什么关系呢?
http://handsbrain.com/article_5343.html
儿童和周围的物质世界
发布时间:2005-11-25 点击:10613 作者:张国宪 来源:汉博网站


培训教师:
Madame Plé Elisabeth(博勒-埃伊莎贝特女士)
Madame Merle Hélène(买赫勒-爱兰娜女士)

一、简述“工具”:
1、 什么是工具?
石灰可以写字,粉笔也可以写字,但是粉笔和石灰不同,粉笔是一种工具,它是用来写字的。但它并不是自然界存在的,而是制作出的。我们周围的很多物品,都是人的双手创造出来的。

2、 为何研究工具?
研究工具是因为工具对儿童具有吸引力。儿童并不想知道工具如何而来,但他们想使用工具,使用工具要比单纯的去玩耍好。
在使用工具的基础上,老师要引导孩子的创造性,让孩子在团队互动中体验创造的无比快乐和自己的潜能,对外界生活生产充满向往和追求。

3、 工具与儿童的关系为:
(1) 儿童作为工具的使用者
(2) 儿童作为工具的制造者
(3) 工具与它所在的环境

二、儿童作为工具的使用者:
1、 提出问题:我们让儿童使用工具有何目的?孩子以自己的方式发展自己的经验。

2、 观看录像案例
主题一:削胡萝卜
目的:找到对某种工具最合适的方法;
在工作中协调身体的各部位,强化了感知能力和情绪的愉悦感;
通过实验熟悉各种物体和现象,建立物体联系;
录像内容:
(1) 幼儿正在用各种工具尝试削胡萝卜,工具有粉碎机、炸汁机等等。
(2) 在过程中,幼儿间出现了合作,开始互相帮助。

主题二:炸葡萄汁
目的:为某一任务找到最合适的方法。
对世界有了新的理解,感受影响物质世界的能力。
录像内容:
(1) 带领幼儿参观葡萄园后,想幼儿提出了要榨葡萄汁的想法。
(2) 先请幼儿自己寻找教室里有的工具,有的幼儿找来了玻璃器皿榨压,有的幼儿直接用手开始挤压。
(3)孩子们首先想到的一个工具是切片机。这是他们从家庭生活中观察到的。碰到的最大问题是:怎样把榨出的汁与皮和核分开,进行过滤。
(3) 扩大工具面,四处寻找工具,这时候幼儿找到了不同的工具。
(4) 孩子们看见了某个的榨汁机成功后,觉得这个工具适合,便开始自己制作。
孩子被要求用图表把榨汁的过程表达出来,并相互比较。大大强化了他们的思维能力和抽象能力。活动到这里时,进行了3个步骤。使用工具——绘制图表——制作工具。
(5) 延伸活动:请幼儿榨苹果汁。幼儿在操作后发现,苹果只有切成很小块才能用榨汁机。任务得到了提升,出现了新的问题——对象从葡萄变为苹果。
课堂结束,孩子的“图表”和简单的口语纪录(常常是老师帮助),成为他们评估的依据和成长的回忆。


孩子的认知特点:
1、 好奇心。比如在认识磁铁和对金属和非金属分类时,孩子的典型反应是:“好厉害”;“他有超能力”;“她的磁铁不管用,我的管用”。在主观与客观的关系中,孩子出现了探究反应,逐渐打破自我,对世界形成开放的态度。
2、 观察为主。这是法国专家坚持的,不强调概念,强调孩子的自主观察和发现。即使这个前概念是有缺陷的。
3、 爱护孩子的情绪,偏爱—惧怕。对家长老师的依恋,对自我力量不够自信。这时的孩子需要保护和引导,而不是一味的推出去。

三、儿童作为工具的制造者:
1、 简述:制造的工具其实是实际生活中需要的。可以拆卸的东西,帮助孩子认识了“结构”,深化了对物体的认知和实践。

2、 让幼儿制作工具的几种方法。
(1) 给幼儿制作说明,让幼儿照着样子做。——训练幼儿动手能力。
(2) 给幼儿制作说明,让幼儿看着图表做。——训练幼儿解读图片图表的能力。
(3) 给幼儿制作好的模型,让幼儿自己研究。——训练幼儿观察、分析的能力。
(4) 幼儿自己设计制作工具。

3、 以幼儿自己设计制造小汽车为例。
目的:让幼儿认识轮子,认识它的神奇和功用。进一步让幼儿理解轴意义,体会到轴的转动使得车轮转动,汽车前进。认识“轴”对孩子是巨大的挑战,这儿有操作的复杂性和概念的转换。事实上,在人类历史上“轴”也是很晚才首先由中国人认识到的。
对象:5岁幼儿。让他们观察不同的工具,同时也要求教师有及时观察幼儿、应变能力。
步骤:
(1) 出示材料。
(2) 开始后,幼儿开始不知道如何做下一步,于是出现了骚动,有的拿着插好的泡沫塑料的吸管来回的转动。
(3) 在此问题上卡壳了一会后,幼儿开始动手继续制造汽车。
(4) 这时教师发现这几名幼儿制造的汽车,来到另外一个没有参与此活动的小组。
(5) 将实验回归到第一组的幼儿中。
(6) 第二课时中,教师为了鼓励幼儿有信心继续的制作,提供了一些有孔的轮子及纸盒。
孩子们开始嘲笑一个组制造的车子只有两个轮子,但没想到只有这个两轮的车子才能转动。有的孩子把轮子粘在车子上,仍然不能转动。失败的孩子会找到其他归因,如“这个轮子是塑料的,不是橡胶的”
(7) 第三课时,幼儿已理解了轴的意思,教师将纸盒换成了较硬的,不能钻孔的盒子。认识“轴”经历了相当的难度和时间。
实验任务提高了难度。(这时一个中国老师问,要不要请工匠师傅。)
(8) 第四课时,幼儿开始绘制制造汽车图表。

四、工具与它所在的环境:
1、观看相册一,是“钻孔”活动的图片集锦。此活动的目的是发展幼儿对工具的认识、分类及使用能力,社会交往能力等。内容简介如下:
(1)提供一系列工具,有锥子、锤子、订书机、打孔机等,请幼儿想办法给纸板钻孔。
(2)幼儿开始分别尝试。
(3)在尝试后,幼儿开始归类工具,将能给纸板钻孔的工具留下。并做好记录。
(4)出现新的任务,制作橡皮泥项链。
(5)幼儿开始用刚刚成功的工具继续实验,发现有些不能给橡皮泥钻孔。
(6)在成功后,对工具又进行分类。
(7)运用经验为圣诞节做了装饰。如纸板做的圣诞树周边打上孔,变得更生动。在圣诞树上挂一些橡皮泥做的球。
(8)幼儿的新任务——制作木偶娃娃。幼儿先将木头拼接成娃娃的样子做好标记。
(9)请老师帮助使用电锯钻空,再选取工具进行连接,如线、螺丝、铆钉。
(10)也可以利用手工钻孔机幼儿自己钻孔。
(11)对做好的木偶娃娃进行装饰。

2、观看相册二,是“运水”活动的图片集锦。目的是让幼儿选用合适的运水工具。内容简介如下:
(1) 幼儿思考,用什么样的工具可以将大盆中的水,运送到旁边的小盆里。工具有勺、漏勺等。
(2) 在操作后将工具分类,可以盛水的和不可以盛水的。
(3) 提高难度,将水运送到远处。师以提供了管道。由近而远,提高了难度。再拿着勺子一趟趟运水已经不行了,因为在途中出现水泼溅出去的问题。
(4) 幼儿开始实验,管道的方式有2种。敞开的水渠式和封闭的水管式。他们开始尝试,一个盆子放高处,一个放低处。窄的管子套在粗的管子里面。他们试验多次,最后成功的找到了用橡皮泥粘住管道的连接处,并确认纸片等材料不能解决问题。

3、观看相册三,是“小帆船”实验活动的图片集锦。目的是让幼儿进行一些设计活动,使小帆船经受风吹后依旧能平稳在水中。使幼儿了解使船平稳可以采用面积增大和重心下移动的方法。
在这里老师们动手参与了这个活动的设计。老师们考虑了几个因素:船帆方向;底座加重;底座面积加大;底座下面加了四个乒乓球来平衡。(老师们的童心让人钦佩!)这个活动在教师实践时,考虑的浮力等因素太多,可见成人与孩子思维之间的差异很大。

注:老师们讨论的“生死”、“浮力”、“重心”等概念,都是不适合儿童的。这些概念要求很高的抽象能力或者生活经验,或者是老师也并没有深刻理解,不适合自主探究环境、具象思维为主的儿童。

4、观看相册四,是“不倒翁”实验活动的图片集锦。让幼儿在不断探究中,寻找不倒的秘密。内容简介如下:
(1) 寻找可以制造不倒翁的材料,如杯盖、瓶盖、乒乓球、橡皮泥等。
(2) 实验探索将橡皮泥放入哪个位置。上、下、左、右,还是?最终是粘在底部。在这里培养了方位感觉。
(3) 在用乒乓球做不倒翁时,刚开始的时候球是会倒的,则要看一看橡皮泥粘贴的位置如何。粘贴正确,则看是不是橡皮泥轻了,重心适当再向下移动。
(4)孩子们会考虑美感,有的会给乒乓球戴个帽子。显然提高了“重心”(老师的用语),最后把帽子放得很低,又获得了平衡。

四、观察思考生活。活动举例:“污水”处理和“我的花园”。
1、 如何处理污水
老师引导孩子们关注问题:怎么把水盆里的脏东西弄出来。孩子最初不可行的答案是:盆子下面钻个孔。找到正确答案:用海绵把水一点一点转移到另一个盆里。(来自对生活的观察)

老师又提出新的问题:生活污水怎么办。孩子们的答案还是来自于生活经验:他们设计的很像一个大洗衣机。老师引导他们去拜访污水处理厂,他们采访了厂长,回来还作了图表和记录。

2、 “自己的花园”(这个任务是种植。很多孩子家里都有自己的院子,我们中国的家庭不具备。)
首先用木板等东西围起来,就成为每个孩子的自留地。孩子种上很多种花草,自己管理自己的。什么时间浇水,由孩子自己决定,孩子会去观察。有的会死亡。最后比较,谁种的好。都有很多记录——图表、图画、语句等等。
一个老师表示:“以前我们争论,究竟种植是不是‘做中学’,今天我得到了明确的答案。”

问题:
1、 老师们对前概念还缺乏很深的理解和把握,一是自己的概念体系不清楚,二是认识不清前概念的层次和发展。还理解不清维和法国专家已经不重概念而重探究了。
2、 对“做中学”和“科学教育”的理解还不够,总是绕不开一个问题:这个算不算“做中学”,哪些是“科学教育”不能涵盖的。
3、 对“自主性”认识不够,总在想我怎么引导。所以她们对法国老师们使用的“卡片”式自主评估手段很感兴趣。



http://www.yejs.com.cn/HtmlLib/10574.htm
“怎么让木板自身沉到水底而不浮上来?”对于这个问题,大家一定会认为是不可能的,因为在我们日常生活中由于浮力的原因,像木船在水上行驶,木片在水上飘……都是木头浮在水面上,而不是沉在水底。有一些办法可以做到,如把木条钉满钉子放入盆中,在盆底下用吸铁石把木条吸到水底,但这些方法都借助了其他的力量,在这里向大家介绍一种只用木板、水、脸盆和沙皮纸这几种材料,让木板沉到水底的方法。
实验材料:普通木板,底面光滑的脸盆、水、沙皮纸。
实验经过:将水倒入脸盆里,取出木板和沙皮纸,用沙皮纸在木板上用力地来回擦,直到把木板擦得非常光滑为止。把被沙皮纸擦得非常光滑的木板用尽全身的力气压到脸盆的底部,最后手一松,就完成了。
实验结果:木板沉在了水底。
实验结论:因为没有磨光之前木板不能和盆底紧密结合,木板受到向下的力始终小于向上的浮力,而磨光之后,用力向下一压就能和盆底紧密结合。这样木板受到的向下的力大于向上的浮力,木板就沉在了水底。


http://www.yejs.com.cn/search.asp?cate=s&keyname=1&keyword=物理实验

没有评论:

发表评论